中国为什么没有种族歧视 ?

中国为什么没有种族歧视 ?

后来又经历了春秋争霸的兼并战争,第一次实现民族融合,兼并战争顺从人民群众意愿,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,且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,还对人口融合做出积极地推动。

战争给南北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,但战争在某种层面上也加速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;战国则主要是为了结束战争。

战争虽然是痛苦的,但是战争也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,有着一定推动意义,争霸跟反争霸,兼并和反兼并,各诸侯国连年征战、人口流动,一百九十余诸侯国慢慢只剩下了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这战国七雄至此完成了第二次民族融合。

再到后来,秦王嬴政率领秦国灭六国,统一天下,再到两汉时期完成了最终的大融合,民族的不断整合,连年征战带来的人口迁徙变化,加速不同种族的交融,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就减少了异族人口,也就降低了所谓的种族歧视,因为大家都一样了,所以不存在歧视。

二.历朝历代人口迁徙,民族政策开放自由迎来民族大融合.

进入三国时期,中原连年战乱,民不聊生,战争造成人口剧减,北方地区人口下降数量极其严重,这也为后来的南北人口融合做了铺垫。

北方的百姓人口骤减,因为战争产生的死亡是一个原因,也有一部分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北方迁往了南方,有相关学者指出,东汉末年北方人口迁往南方成了当时政局的一种常态,当然北方人还有一个选择,那就是往辽东迁徙,但相比较于富庶的南方,很少人选择辽东。

曹魏内迁中原地带,孙吴南迁江南,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流通,更是实现了南北民族的大融合;到了唐代呢,唐王朝对民族的政策开放,而且很成功。

兴许是因为李氏一族有些许鲜卑少数民族血统,在唐朝历代政府对少数民族都采取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态度。

其中常见的有:允许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文化,且可以在朝为官,甚至招募少数民族编入军队,唐朝民族政策之开明,历史少有,对偏远的民族地区采取“保存村寨形式,不打压民族风俗”的政策,与少数民族和亲,对部落首领实行册封,促进中原人民和边远民族地区的融合。

唐朝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愈发频繁,通婚和亲的方式极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,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,定时互相交换使节进行文化交流,不掠夺俘虏做女婢,各个民族宗教自由等等,使民族又一次实现了大融合。

并且在少数民族统治政权时代,统治者也鼓励自己的族人学习汉文化,穿汉服,习汉字,甚至在一些朝代汉文化被推崇到了极致。所以,在这样一个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倾听的背景下,怎么会出现种族歧视呢?

元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,元仁宗从小在汉文化的熏陶下成长,他府上官员多为汉臣,《元史》中记载:“元仁宗天性善良,精通且尊崇儒术,在治理国家方面,大多依据儒家学问,根据汉人的思想。”

由此看来,元仁宗对汉文化的青睐之深,元仁宗继位后,为了改变元朝的衰败形式,立志革新,进用汉族文臣,减裁冗员,整顿朝政,恢复科举制度,使得汉人重获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地位的途径,这也使得蒙汉民族矛盾有所缓和。

此外元仁宗还命相关大臣参照汉人律法来完善元朝的法律体系,甚至将一些儒家经典翻译成蒙文让氏族子弟学习。

在仁宗的推动下,少数民族得到进一步汉化,明朝后面的清朝最终多数也被汉族同化,所以在历朝历代这些民族文化融合政策下,根本不会出现西方各国的种族歧视,中华民族向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势,所以所谓的种族歧视不过是少许人的孤傲自大罢了。

三.新中国律法,明确规定各民族团结平等.

新中国建立之后认定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,用不同地区信仰习俗来区分,尊重、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,因此少数民族的语言、文字受到了普遍重视、尊重,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,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。

因此,在中国也从未有过类似西方国家的宗教暴乱,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政策,各个民族团结平等,不分你我,当然就不存在种族歧视。

并且在中国历史上,面对外敌入侵,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展现,团结一致,对外抗争,边疆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共同抗争,维护家国土地,在我国这样一种开明政策和历史底蕴下,不同民族之间的种族歧视自然就是无稽之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更多创意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