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康沃真空网】真空加热温度的选择,以及保温时间的选择。
在一般资料里,我们所看到的加热温度都是在一个范围值内,在制定工艺参数时,我们一般要考虑到工件热处理的性能要求、技术要求及所要工作的服役条件,才能找出最佳的加热温度。在不影响力学性能且变形量最小的情况下,建议最好选择常规下限温度值。毕竟在真空条件加热的大都是成品零件,不需后序加工且对变形量要求是很高,如模具、冶具、刀具等。
对于真空加热来说,一般情况下要分成几段:
当我们的工件的最终保温温度在1000~1100℃时,可采用800℃一次预热。
可是当工件的最终淬火温度在1200℃以上时,形状简单的可以采用850℃一次预热。
当最终淬火温度在1200℃以上,且尺寸大、装炉量多的、形状复杂、变形量要求高的工件要采用两次预热:第一次500~650℃,二次800~850℃或者是多次预热,这样才可以保证工件在真空状态下的加热均衡。
真空热处理保温时间的核算主要是取决于工件的有效尺寸、形状及装炉量的大小。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。一般真空热处理保温时间有三个方程式来计算:
T1=30+(2.0~1.5)xD(1)
T2=30+(1.5~1.0)xD(2)
T3=15+(0.5~0.8)xD(3)
式中:T1为第一次预热时间、T2为第二次预热时间、T3为最终奥氏体化时间(min)。D为被加热工件有效厚度(mm)。
按有关系数规定:圆柱形工件按直径计算,管形工件当高度/壁厚≤1.5mm时,以高度计算;当高度/壁厚≥1.5mm时,以1.5mm壁厚计算。当外径/内径>7时,按实心圆柱体计算,空心内圆柱体以外径乘0.8计算。
方程式括号中的数据为预热系数,式(1)(2)中工件形状复杂,工件较大且密集严重时选下限(数值大的);形状简单、摆放松散时选上限(数值小的)。式(3)中高合金钢选下限(数值大的);高速钢选上限(数值小的)。
预热常数30,30,15是根据内热式真空炉加热特点预设滞后时间(min)。这个方程式在实际计算时有时会出现一个不足之处,即最终奥氏体化时间加热系数的上、下限选择不当时易出现偏差,偏差较大时会引起硬度不足或效率降低。这时候就要求炉前操作人员要勤观察,即观察炉内加热室(工件、料筐、加热室炉衬及加热元件等)的顔色是否均匀一致,及时调整保温时间以获得较准确的透烧时间,来保证热处理后的品质。